在我的记忆里,虎林的食品商店并不算多,但其中最深刻的记忆还是三食品。三食品的前身是解放前的“华盛泰”副食品商店,老板是凌享久。那时,商店的位置就在现在的三食品的位置,建筑是一座砖墙草顶的小屋股票配资保证金,颇为简陋。
1947到1948年,虎林县的商业主要由一些小摊贩组成,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发展,县政府决定出资支持10名经验丰富的商人,成立“华盛泰”和“民生”两家商店。这一时期的“华盛泰”,由凌享久经营,店址依然在原来的位置。股东包括“同盛泰”的林文田、“同盛茂”的国恩深、“赵家酱园子”的赵建成、永和东百货商店老板王墨林的女婿毛家杂货铺的毛天成、马家杂货铺老板马运桥、以及代洪发、张老板(一个有残疾的人)和外号“王小鬼”的王永原等。
展开剩余87%“华盛泰”店铺位于一道街和市场路的交汇处,形状呈L字型,店面朝东南,旁边就是各式商铺。店铺北边是凌享久家的住处,隔着胡同是老郝开的食杂店,再北面隔着小胡同,是外号“陈聋子”开的食杂店。而道东就是虎林著名的楼家饭店,改成了公私合营后的工农兵饭店,旁边还有一个理发社——后来的第三理发社。
商店旁边的永和东百货商店在王墨林的经营下逐渐壮大,后改为德盛楼饭店。1949年,赵洪经的文友印刷局也搬进了这栋楼,到了五十年代中期,赵洪经将其搬到了橡胶厂。原来的德盛楼饭店二楼后来成为了虎林县粮食局的第一粮店。
永和东百货商店的西侧是徐仁山的永源盛酱园,解放后,店面先后变换成了黑白洋铁社、五金社、土产商店、锅炉厂等。而再往西,是任升武开设的泰和药房,后来也变成了自行车修理铺和五金社。
泰和药房西边,隔着一个小胡同,是刘品山的百货商店,当时商店有十几间砖瓦房,是虎林较大的百货商店之一。解放后,商店改为虎林饭店。再向西走,同聚东百货商店位于十字路口,面朝南和西,靠近银行二楼的位置,后来成为了现在的购物大厦。
1956年,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社会主义改造,许多私营商店转为公私合营,华盛泰也不例外,变成了虎林县第三副食品商店——三食品。改制后,原有的老板和股东成为了新的公私合营商店职工。凌享久在虎林县工商联第一次会议上,被选为县第一任工商联主任委员,而官方主任委员是姓李的干部,凌享久则代表私方成为主任委员。
商店转为公私合营后,许多曾经的老板都成了三食品的一员。林文田是三食品糕点柜台的常驻人员,他身材瘦削,戴着厚重的近视眼镜。毛天成则在肉食柜台工作,他严肃认真、技术精湛,拆卸猪肉如同刀割瓜果,被大家誉为“切肉一切准”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合营,张老板、王永原、马运桥等人选择重新开设自己的商铺,离开了三食品。虽然他们后来走向了不同的道路,但张老板的食杂店直到70年代依然存在,现在已经变成了青云酒类专卖商店。
1966年,国家实施了“定息制度”,大多数公私合营商店转为国营。然而,三食品的转型则较晚,直到1971年才变成全民所有制商店。商店的售货员郑淑珍是三食品的模范员工,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并曾于1956年到北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。她严以律己,工作中既是管理者,又是劳动者,深得大家的尊敬与爱戴。
七十年代中期,贾宝玺成为三食品的经理,尽管国家整体经济依然困难,但作为垄断性的副食品商店,三食品依然是虎林县最好的单位。贾宝玺英俊帅气,不仅管理企业,还参与文艺活动,多次代表虎林县参加县里文艺汇演。
至于三食品名字的由来,一直以来我心存疑惑。为什么没有“一食品”或“二食品”,而直接从“三食品”开始呢?经过打听得知,三食品公私合营时期并不叫“三食品”,而可能仍沿用“华盛泰”这个名字。文革时期,三食品被赋予了一个极具政治意味的名字——“灭资商店”,但这个名字并未维持太久,约在六十年代中期便改回了“三食品”。名字中的“三”,代表了虎林县当时肉食商店为一副食品商店、糖酒商店为二副食品商店,而三食品便因此而诞生。
三食品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,位于县城火车站南北道的东侧,处于东西走向的一道街和铁路货物处南北街的交汇处。商店的大门朝向十字路口,正是虎林商业中心。商店的大门和其他商店类似,是粗厚的木门框,中央是实木门板,门把手是三根不锈钢管做成的,斜对称地安装在门框上。进入商店后,会看到一个短短的过道,里面还有一道门,冬天时会加装厚厚的门帘来挡住寒气。
商店的营业大厅虽然地面是水泥铺设,但常给人一种油腻湿滑的感觉,尤其在冬天,顾客鞋上的雪融化后,地面会布满杂乱的鞋印,走起来有些粘脚。商店内部光线较暗,空气中弥漫着酱油、醋、花椒、大料、干鱼和酱菜的混合气味,令人一闻便感到温暖亲切。
商店的货架不高,货品展示上面贴着分类宣传画,如烟酒、糖果、食品等,还有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毛主席的题词。珍宝岛战役后,左侧墙上挂着侯明法事迹的宣传画,宣传内容充满革命气息。
70年代末,肖毅和刘川田为三食品重新设计了橱窗和货架,按哈尔滨秋林商店的风格进行布置,令三食品的展示更具现代感与美观。商品宣传画更具立体感,装饰也更加华丽。
当时的商品种类不算丰富,主要是烟酒、罐头、调料和干货。由于那时商品短缺,许多副食品需要凭票领取。白糖每月每人分配半斤,奶粉也大多是玻璃瓶装,铁桶装的较为常见,袋装奶粉几乎见不到。而到了70年代初,酒和香烟似乎不再需要凭票,但高端烟仍然罕见。
对于三食品而言,那时的日常生活和消费品都充满了记忆。有时,为了买糖果,孩子们会用家里破烂的废品去三食品旁的废品收购站卖掉,换取几块便宜的糖果,而那份甜美的回忆至今依旧刻在脑海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