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网友问:你会自己省吃俭用股票按月配资,把好东西都留给孩子吗?下面一溜烟的“不会”,不能惯坏孩子,要先爱自己再爱孩子,甚至还有人说会这样做的父母是没苦硬吃,自我感动。
但在若兰妈咪看来,这些人真的既愚蠢又自私。他们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,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了几个连意思都搞不明白的词汇,就这么颠三倒四的胡乱用上,就以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先进,更科学,更高大上了,真是可笑至极!
许多父母会选择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孩子,希望通过物质上的给予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条件,这源于深厚的爱与责任感,是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。扯什么这样会把孩子惯坏,什么先爱自己再爱孩子,什么平等、分享之类的,这不过是无能又自私者的托词罢了。
孩子从来不会因为父母爱他就变坏,相反,缺爱的孩子才更容易走上歪路、歧路。孩子只有享受到了父母的爱,才会懂得什么是爱,如何爱自己和爱别人。父母把好东西留给孩子,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。孩子也会有样学样,有了好东西会想着父母,这才是双向奔赴的爱。一个从未享受过父母的偏爱、疼爱的孩子,他又如何知道怎么去爱父母?
展开剩余83%那些喊着先爱自己再爱孩子的,却要拿“平等、分享”做借口,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?既然“平等”了,还分什么先后?难不成优先孩子是不平等,优先大人就是平等了?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都是“尊老爱幼”,优先照顾老人和孩子这类先天的弱势群体,是文明社会的标志,是人类能够和谐相处,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那些说这是“自我感动”的,请问为人父母者,爱自己的孩子,这是本能,需要感动谁?他心甘情愿的爱孩子,不需要孩子感动;他爱的是自己的孩子,与其他人无关,自然也不需要感动其他任何人。
还有说什么“没苦硬吃”的,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,平常过日子,哪个不是量入为出、省吃俭用的?勤俭节约,这同样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,什么时候“省吃俭用”成了“没苦硬吃”了?难不成要大家都铺张浪费,奢靡成性?
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确实好太多了,但也远没有达到每个人都想要什么有什么的程度,还需细细计划着才能保证日子细水长流、安安稳稳的过下去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家里的好东西就那么多,自然是优先照顾幼小的孩子,好东西也要优先留给孩子。
当然,也确实有人自己省吃俭用,把好东西都给孩子,一辈子过得苦哈哈的,自认为对孩子掏心掏肺的付出了一辈子,孩子却不领情,成了他们嘴里的“白眼狼”的。这样的情况现实中还不少见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他们一直在偷换概念,或者确切地说,是他们的理解从来就没有正确过。
“省吃俭用”对应的是根据当前的条件“合理计划”,不奢靡浪费,而不是刻意地“没苦硬吃”。比如说,早些年大家吃不饱穿不暖,大家舍不得吃,舍不得穿,炒一盘肉菜,大人舍不得夹一筷子,都留给孩子吃。现在大部分普通人家虽然不能天天锦衣玉食,但吃饱穿暖都没问题了。一盘子排骨不够人人敞开吃到满足,那就做两盘,人人都有份,而不是非得只做一盘,自己不吃,都让孩子吃。孩子没吃完,剩下热了一顿又一顿,都坏掉了,自己一边吃着要坏掉的,一边念叨着做了排骨自己都舍不得吃,留给孩子吃。好的排骨都留给孩子吃了,自己只能吃要坏掉的排骨。
拜托!你家要是因为多做了一盘排骨,下顿就要揭不开锅了,或者连续好几天都要吃糠咽菜了,那这顿就不该做排骨,换成白菜豆腐萝卜土豆,可以够一家人吃好几天的。这不是疼爱孩子,是不会过日子!
那一盘排骨刚做出来的时候都是好的,是你自己不吃才坏掉了的。能够剩下就说明本来就是够吃的,根本就用不着你“省”下来留给孩子吃。你自己把好东西放坏,浪费东西,却把责任推到孩子头上,孩子凭什么还要领你的情?
量入为出,勤俭节约,这是正常安心过日子的家庭最基础的要求,既不用“没苦硬吃”来标榜自己的付出,也不打肿脸充胖子。有多大脚穿多大的鞋,有多少钱过多少钱的日子。没钱就不要铺张浪费,跟风有钱人的生活,自己过得像乞丐,却把孩子当公主少爷养。
把好东西留给孩子是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偏爱,而不是要求孩子投桃报李,绑架孩子的筹码。既然是“留”,就是这个好东西本就已经存在了,家里人谁用都是用,没人强制你必须留给孩子。而且,家里的好东西的分配权原本就握在家长的手里,你若不想给,孩子自然也是抢不过你的。如果那个东西最终被孩子享用了,肯定是你同意给孩子的。
父母决定自己省吃俭用,心甘情愿的把好东西留给孩子,是自己的选择,与孩子无关,千万不要以此向孩子索要回报。俗语有“千好万好,一说都了”,父母对孩子的好,永远不要说出来。这种“好”,孩子能体会到,是父母的福气,孩子一时体会不到,做父母的首先忘掉自己为孩子所做的。
只是很多父母自己省吃俭用,把好东西留给孩子,就难免无形中多了一份对孩子的期待,期待孩子能记住父母的恩德,让孩子知道做父母的为孩子牺牲很多,做了很多。有这种想法,就很容易让父母陷入“价值交换”的怪圈。父母认为,我们舍不得吃,舍不得花,为孩子付出的太多太多了,孩子要知道感恩,要学会回报。
如果家长的“给”是建立在孩子以后必须对他好,他今天的一分付出孩子将来必须同样甚至加倍的回报的前提下的,那现在还是不要付出的好。因为交换、交易也得讲个你情我愿,双方协商一致呢。家长不能仗着现在孩子还小,你强孩子弱,就强制孩子跟你做这样的交易。这本身就是倚强凌弱,是不平等的。
孩子现在还小,他不知道怎么拒绝这个交易,但等到他长大了,发现这个交易本来就是父母一厢情愿的,他完全有理由不接受这个交易,不提供父母想要的回报。不履行本就不存在的交易,这是完全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。家长非要说孩子是“白眼狼”,这是对孩子名誉的污蔑,理亏的是父母,而不是孩子。
那些自己省吃俭用,把好东西留给孩子,却把孩子养成白眼狼的父母,是自己愚蠢无知,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,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,才把孩子“养坏了”,而不是“爱孩子”这件事本身的错。
在孩子成长中,父母的确应该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,但这种支持一定是在家庭条件允许,双方都舒服的前提下。父母明明收入不高还给孩子买车厘子、榴莲这样的贵水果,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;父母明明自己一件T恤穿破了都还在穿,却还给孩子买各种品牌货;父母明明自己用几百块的手机,却会给孩子买大几千的手机。被这样溺爱长大的小孩,往往都很自私,只在乎自己,没有责任感,甚至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,还如何指望他能够孝敬父母?
现代社会物质这么丰盛,并不需要我们的父母过分委屈自己。但父母如果只想着先爱自己再爱孩子,还要拿“平等”做借口,只想着满足自己,一点都不愿意优先照顾孩子,这同样是很自私的行为。自私的父母,又如何能养出不自私的孩子?
如果父母一边长期压抑自身需求,无条件牺牲自己,一边又不停地对孩子念叨着“我舍不得吃,舍不得穿,我付出这么多都是为了你" ,这种状态真的很让孩子反感窒息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适度给予孩子,同时兼顾自己,这才是比较理性的做法。
作为父母,爱孩子是本能,教育孩子也不需要那么多高深的理论,更不需要刻意去“引导”。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股票按月配资,父母能合理规划家庭开支,既保证孩子成长需求,又不忽视自己的生活需求,带孩子共同分享”好东西“。通过你的言传身教,教会孩子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自身的需求。
发布于:陕西省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